-

一个人停止内耗,从这三个放下开始

2025-07-09

停止内耗,是生活最好的解药。一个人如果内耗特别严重,往往杂念太多,对人、对事反复思考,过度纠缠,就会陷入情绪的牢笼,痛苦不堪。

其实,内心简单了,事情就简单了;你简单了,世界就简单。


商人.jpg


放下杂念,扔掉心里的包袱,生活就轻松了。一个人停止内耗,从这三个放下开始。


一、放下对事的纠缠


你发现没有,很多人经常会因为烂事而内耗。

他们会因为一个错误的决定,导致了不好的结果,就情绪低落,不断懊悔、自责,总在想:“如果当时没那么做,就好了。”

但这么做,于事无补。


如果你老是想着已经发生的事情,就会在上面追加投入你的精力,你的情绪,最终让结果越来越坏,产生更差的结果。

而且你会特别“心累”,心累比身体累更可怕。

心理学中有一个“费斯汀格法则”,大意是说:

“生活中的10%,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的,而另外的90%,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决定的。”

其实,多数事情,本身并不糟糕,关键在于你怎么看待它。


心态,是最好的本钱。

你越是在烂事上纠缠不休,越是在无法挽回的破事上自寻烦恼,你的处境只会越来越破,越来越糟,最终因小失大,得不偿失。

听过这么一个故事:2004年,海底捞的一个主管,在北京筹备开店的过程中被骗走了300万,这在当时几乎是公司账面上所有的现金。

对方背景很强硬,这个主管走投无路之下,打算找黑社会处理此事。

张勇听闻这件事后,马上打电话给这个主管,制止了他的行为,并且骂他说:“你们就值300万?干点正经事吧。”

在张勇看来,钱没了可以再想办法,作为管理者,如果把心思全放在怎么把钱要回来这件烂事上,那是很愚蠢的行为。


英国有句谚语:“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。”一个人避免跌入深渊的最好办法,是远离深渊。

所以,与其在为无意义的事较劲,耗费心力,你还不如聚焦在自己重要的事情上,为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腾出空间。

遇到烂事不纠缠,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。


二、放下对人的评判


生活中,许多人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和价值观去衡量他人,一旦发现不符合之处,便会产生不满、批评甚至指责。

但这样的评判,不仅伤害了别人,也让自己陷入无休止的纠结中。

心理学家罗斯,做过一个实验来验证“投射效应”。


粉笔画灯泡.jpg


他先是向 80 位大学生征求意见,看他们是否愿意背一块牌子在校园里走动。

有48名学生表示愿意,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愿意。

而拒绝背牌子学生则认为:只有少数人愿意背。

这个实验说明一件事,我们习惯把自己的认知和观念强加到别人身上,认为别人应该跟自己一样。

可是,世界上连两片相同的树叶都找不到,更别说是三观想法都一致的人了。


菲茨杰拉德在《了不起的盖茨比》一书中说:“每逢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,就要记得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人人拥有你的优越条件。”

的确如此,很多时候,你看到的别人,是你想象中的他,而并非真正的他。

所以,不要仅凭自己的感觉,随意评判他人,更不要想着改变他人,那样多半会与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,徒增内耗。


你真正要做的,是课题分离。

什么是课题分离呢?简单来说,别人的想法、情绪和行为是别人的课题,而你的想法、情绪和行为是你自己的课题。

你只需要对自己的课题负责,而不要去干涉别人的课题。


在管理工作中,这一点也叫做“对事不对人”。

比如,下属事情没有做好,你要批评他,让他知道错在哪里,那你尽量要把焦点放在谈论的事情上,而不要对下属进行评判。

不要说“笨死了,这点事都做不好”这样的话,而是要指出“你在工作中,这一二三点你原本可以做得更好”。

做到课题分离,专注自己,你的烦恼和痛苦会少很多。


三、放下自我的执念


每个人都有一些执念,有人希望“做到最好”,有人期望“得到所有人认同”,有人渴望“改变别人。”

但,执念就像手中的沙,抓得越紧,失去的就会越多。

拿我来讲,在我刚做管理的时候,也有一些执念:我希望下属能像我一样努力,不断提升自己,从而能够在不确定的时代找到确定性。

所以很多时候,明明看见一个人不胜任,出于责任感,我还是想要留下他,想再培养培养。


但这么做,就让我特别痛苦,哪怕我再用心,也有培养不了的人。

人只能筛选,不能改变。如果在磨合的过程中,发现某一个下属不合适,而我真的尽到了责任,怎么也培养不出来,这时候不能相互勉强。

渡自己是能力,渡他人是格局。我们改变不了别人,只能改变自己。

所以,很多时候,我们要放下执念,学会和自己和解。


人群.jpg


一念放下,天地两宽。

最后,总结一下,一个人停止内耗,从3次放下开始:放下对事的纠缠;放下对人的评判;放下自我的执念。

阅读3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