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
管理的5层境界,你在哪一层?

2025-07-11

很多管理者都有这样的疑惑:

为什么自己总是最苦最累的那一个,而员工却总是躺平?为什么管的队伍越来越大,反而越难做成事,问题越多?

这是因为,管人,是有不同境界的。不同的管理者,站在不同的高度,用的工具、方法、思维都不一样。

低阶管理者靠自己,高阶管理者靠系统、靠文化。

管人这件事,有5层境界,你在哪一层?我们一个一个来看。


企业网络财务概念FinTech齿轮计算机.jpg


第一层:自己干


“自己干”,是最初级的管理。他明明是管理者,却还把自己当成员工在使唤。

很多刚当上管理者的人,都是这个样子:销售自己跑、客户自己谈、表格自己做、问题自己扛。

一开始看起来挺勤奋,但长期下去,自己累成狗,团队却越养越废。

为什么?因为你只会把自己当工具人用,根本没在管好队伍。在这一层,有两个特点。


1.亲力亲为,单打独斗


他所有事都亲自上阵,因为他觉得交给别人不放心,自己干更快。

结果就是,他永远在忙,团队永远等指令,项目推进全靠他一个人。

确实,他干得比谁都快、都好,短期内看,他很强。但长期看,这种做法是最大的陷阱。

因为他没有在培养人,别人成长不了,他自己的负担变得越来越重。


2.救火队员,疲于奔命


他每天都在“补漏洞”,却从不去解决根源。

今天客户不满意,他冲上去灭火;明天项目出问题,又跳进去亲自收场。

表面是勤奋,其实是“低效的努力”。他只是把员工该做的事,变成了自己的责任。

一句话,在这个层次,他听起来像是有责任心,其实是没有管理力,他只想解决了问题,从不培养人。


第二层:带人干


从“自己干”到“带人干”,他开始意识到,要结果就得靠团队,但方法还停留在最原始的层面:靠管、靠盯、靠人情,这表现在2个方面。


1.手把手教,示范传授


他很愿意带人,也很负责任,但方式还停留在“示范式教学”。

什么都亲自讲,什么都亲自带,员工干得好不好,全靠他有没有教到位。

这在初期或新员工阶段是有必要的,但如果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,说明管理者还没有建立“可复制机制”。

他在教技能,但没有在教思维;在传授经验,但没有形成体系。


2.紧盯过程,授权有限


这个层次的第二个特点是,管理者给了任务,但不给决策权。

员工做事,他总是忍不住插手。稍微偏离他的预期,就立刻修正,改来改去。

本质是不信任对方,所以一边给任务,一边收权。

结果就是,员工怕担责、缺主见、等你拍板,团队做事的“速度”,全靠你空不空得出来。

这是典型的“伪授权”:放了权,但没放手,越带越累。


第三层:人管人


这一层,是大多数中层和团队主管的状态:用人管人,用能人管其他人。

看起来他开始有了团队架构,但本质上还是“人治”。这个层次,也有两个特点。


1.依赖能人,骨干驱动


通常,他会找几个能干的、靠得住的员工,关键岗位都交给他们。

这些人有能力、有经验,敢拼命,他们也确实能把事情推进下去。

但问题是:这种结构一旦失去了核心能人,整个系统就会崩塌。

因为没有机制,只有“人情”,骨干一走,项目就垮;核心不稳,组织就散。

他靠的是“人带人”的江湖模式,而不是制度型管理。


126.jpg


2.因人设事,标准模糊


第二个特点,就是他喜欢根据每个人的性格、能力来定任务、定目标,甚至定KPI。

这本来没错,但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,就很容易陷入“靠感觉管人”的陷阱。

今天这个员工表现好就重用,明天那个员工说话不中听就边缘。

乃至于绩效评价、升职加薪,都是依照“感情”“印象”“关系”来判断。

这样的管理是极不稳定的,对新人极不友好的,对组织扩张极不利的。

因为,标准浮动,团队人心就浮动;尺度不一,执行力就混乱。

人盯人,最后一定变成关系管理。


第四层:制度管人


到了这个层次,他开始真正懂得管理的本质——不是靠人情,不是靠勤奋,而是靠制度和流程来驱动团队。

确实如此,当你的团队超过50人,制度才是管理的底座。


1.流程驱动,规则明确


他懂得用流程取代口头指令,用规则取代主观判断。

每个岗位做什么,有清晰边界;每个项目怎么推进,有标准流程。

流程一旦跑通,事情不靠人记、不靠人扛,而是“制度自动推进”。

流程不仅能提升效率,更重要的是,流程能固化经验、复制能力。

再牛的员工也不能永远在线,但一个好的流程可以让新人在短时间内复制80分的能力。

这,才是组织可复制的关键。


2.客观考核,结果导向


除了做事有流程,对结果的评估也有了客观标准,他不再看谁讨好自己、谁加班晚,而是看谁真正交付了结果。

他开始用绩效目标、数据指标来考核工作,把管理从“感觉”变成“量化”。

管理也开始有了边界:该激励就激励,该淘汰就淘汰。

做任何决断,都不是看自己喜好,而是看制度有没有依据。

制度管人,就是让“人性趋利”的本质,为组织所用。

这样,员工有预期,组织有秩序,管理者也有空间。

这个层次,已经从“抓人”走向了“抓系统”。


第五层:文化管人


当你打造出了稳定的制度、可复制的流程之后,最顶层的管人方式,是文化。

这一层,已经超越了工具和制度,而是从信仰、认同、归属感上进行驱动。

这是管理的终极境界,你的组织开始“自我运转”。在这一层级,也有两个特点。


1.价值共鸣,使命驱动


人不是只为薪水工作的,人也需要意义感。

真正优秀的组织,员工不是“被动完成KPI”,而是主动追求卓越。他们是被愿景点燃,是为使命而战。

而在这一层次,员工恰恰不是因为你盯着、防着才努力,而是发自内心认同公司和团队的愿景。

他们相信:“我做的不是一份工作,而是在完成一件有价值的事。”

这时候,组织的价值观变成了行动指南,不用天天强调,大家自己就会判断、决策、选择。

一旦形成价值共鸣,组织的战斗力就不需要外驱,而是自发爆发。


团队协作.jpg


2.自觉自律,无为而治


当文化深入人心,管理者甚至不再需要频繁干预。

员工彼此之间会自我管理、自我纠偏,内部形成“自我净化能力”。

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,什么是我们坚持的,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团队。

也知道“什么该做,什么不能做”;知道“客户第一”的意义不是口号,而是日常决策的标准。

这时候,管理者更多扮演“园丁”的角色——营造环境、激发潜能,而不是下指令、扯嗓子。

真正顶级的管理,是“看似无为,实则有道”;一个组织最理想的状态,是管理者“无为而治”。

阅读3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