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
这种下属,工作再努力,也不会提拔

2025-07-16

在公司里,总有这样的场景:有人埋头苦干,业绩报表满满当当,可提拔名单里偏没他;有人看似没那么“拼”,却总能被领导重点培养。

背后的核心问题,往往不是努力不够,而是努力的方向与组织战略需求背道而驰。


职场压力.jpg


一、公司需要的从来不是更努力的人


1、只拼业绩不看战略,努力错了方向


企业做盘点时,除了看业绩数据,更会审视其对战略目标有没有实际贡献。

业绩只代表“过去的成果”,而能力适配性、未来潜力才决定你能否走进领导的 “人才清单”。

真正有价值的努力,要先搞懂公司的战略重心。

顺着战略方向发力,你的业绩才会被纳入“核心贡献”,否则再辛苦也只是 “无效做功”。


2、只在乎技能,能力撑不起需求


人才盘点中常用的冰山模型早已道破这一点:冰山之上的知识与技能是根基,而冰山之下的能力、潜力与特质才是核心。

高素质人才的核心特质在于“注重工作经历的价值,而非仅仅投入时间”。

若只擅长做“执行层面的工作”,不懂得复盘总结、不愿走出舒适区,即便技能再娴熟,也只能停留在 “好用的执行者” 阶段,成不了 “可信赖的核心骨干”。


3、踩准公司的节奏


想让努力被领导认可,关键是让自己的成长与组织战略同频。

其一,摸清组织的“人才标准”。每家企业的战略不同,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同。

其二,用“结果思维” 替代 “过程感动”。领导关注的不是你 “做了多少事”,而是你 “做成了什么事”。

其三,主动暴露“发展可能性”。

通过述职汇报等机会,有意识地展现与高岗位匹配的特质,让领导看到你的潜力。


全球招聘.jpg


二、战略变了人才咋跟上?


企业想让人才管理跟上战略节奏,关键是别让人才慢半拍。

简单来讲就是:先搞明白战略需要啥人,再动态盯着人才状态,最后让人才成长跟着战略跑。


1、先看清“战略要啥人”,别瞎培养


比如公司要从卖产品转向做服务,原来只需要“会卖货” 的销售,现在就得找 “能懂客户需求、还能搭服务方案” 的人。


2、常“盘点” 人才状态,别等出事才着急


战略在变,人才的适配度也会变,这个人行,但不代表就能一直行。

管理者得亲自上阵,不能全靠 HR。

可以用多种方法验证:比如让员工做述职汇报,听他讲做了啥实事;或者开个“矫正会”,让跨部门同事、上级多提意见,避免自己看走眼。


3、让人才“跟着战略长”,别让梯队断档


知道了缺啥人、看清了人才状态,就得让人才成长和战略“同频”。

通过小项目历练、针对性培训,让他们快点成长,等战略推进时有人能顶上去。

用“九宫格” 给人才分分类:业绩好、能力强、有潜力的重点培养;暂时跟不上的,要么调整岗位安排,要么补足能力短板。


商人.jpg


除此之外,还需定期复盘审视:当前的人才评判标准是否仍适配新的战略方向?

说白了,人才管理不是一次性动作,而是与战略同频的动态过程。

阅读3
分享